招考快讯 > 正文

2024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分析-米乐官网app

2024-06-10 21:18:57 | 中国考试 | | |
缩小 放大

 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有很出色的表现,试题的质量有很大的进步。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特点。
  第一,试题的时代性强。
  现在是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,科技、信息科学、人工智能等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,人文变得更加重要。在这种情况下,语文学科的功能更应该受到重视。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对人文和科技关系的重视。人文关怀是科技创新的动力,人文素养也是推动科技进步的要素。人类的进步、人类对自身的认识,才是最终目的,而科技只是手段。全国卷对上述关系有很好的呈现,试题既有时代和科技的体现,也有人文的关怀。在语文的角度上突出了科技味儿。
  第二,很好地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。
  这一版课程标准修订的时候,专家组非常希望能够把教学和考试结合起来。今年的高考对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,都有很好的体现。例如,课程标准中有对文体的简单划分,但无论哪一种文本类型,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。这在今年的全国卷中有很好的体现。全国甲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、实用类文本阅读以及新课标ⅰ卷和ⅱ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,都加大了对学生“思维发展与提升”的考查。以全国甲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“偷梁换柱”为例,里面有古代的典故和成语,有对古代建筑技术的介绍,但考查重点放在了思维上。再如,课程标准中在“阅读与鉴赏”“表达与交流”之外,还特别强调了“梳理与探究”。今年的试题,有很多就是让学生去做梳理与探究的。新课标ⅱ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“探月”的第1题,要求学生将文字、示意图、试题三者结合起来,梳理清楚逻辑关系后才能作答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有人认为语文不应该选择科技类型的素材,这种认识是不对的。语文并不等于文学,语文课程要提高的是认识问题、捕捉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  第三,试题的答案是开放多元的。
 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不一样,主观性比较强。如果答案都是唯一的,那大家只能去猜命题者是怎么想的。在今年全国卷的三套试题中,有很多问答题都给出了多个答案示例,也允许在给出的答案示例外,考生有自己的作答。这是很好的。这样大家就不会无所适从。
  总的来说,今年的高考试题出得很好,很多改革都在一点点推进,相信以后也会越做越好。
  朱于国
 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、编审,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
  看到今年的高考试卷,我非常兴奋和振奋。三套试卷坚持政治方向性和学科规律性、教学导向性和人才选拔性、时代性和文化传承性的统一,充分体现出时代视野、时代眼光和时代思维,更重要的是,这种体现是自然贴切的,问题由文本生发,又向外拓展指向学生的语文经验和生命成长,能够看出命题者的高站位、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学识。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。
  一是彰显时代特色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培根铸魂、固本培元。
  试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有很好的体现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,中华诗词、中国故事、民族传统、汉语汉字,都有很好的体现。比如全国甲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“偷梁换柱”,介绍了古建筑科学修缮的方法,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,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。三套试卷中的文言文和古代诗歌的选文,都很精粹,或给人以人生的启示和思辨的启悟,或带给人审美的愉悦。例如,新课标ⅰ卷的文言文两则材料分别出自《资治通鉴》和《读通鉴论》,叙论结合,引导学生对汉将军李陵进行多元思考;古代诗歌选的是宋代刘克庄的《宿千岁庵听泉》,是古诗中描写声音的佳作,不仅能够考查考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、文化理解能力,从“兰亭帖”“湍流”等词中也能看到试题与教材的勾连。在革命文化方面,新课标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自获得茅盾文学奖的、当代作家孙甘露的长篇小说《千里江山图》,体现了革命者的英雄事迹,对当下青年有很好的教育意义。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,三套试卷都展现了我国新时代的新成就,像习总书记提出的“人类文明共同体”理念、我国科技取得的伟大成就等。例如,新课标ⅱ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“探月”,展现了我国航天工程取得的独特成就。试题还引出了本试卷的作文“抵达未知之境”,由人类的太空之旅联想到每一个人的人生之旅,引导学生思考未知的、不确定的未来人生。阅读和写作构成一个共同的读写情境,联系非常紧密,也带来非常正向的引导:学生的语文学习,不应该是封闭的,要积极联系自己的生活,与国家的发展、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的未来相融通。
  二是凸显教学评的一体化,落实课标理念,积极衔接教材。
  思辨性文本、实用类文本、文学作品三类文本的考查,落实课程标准必修课程的三个专属性学习任务群。新一轮的课改强调整合,提倡单元教学,倡导情境化、任务驱动,这在试题中都有很明显的体现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强调整合,提出群文阅读的理念,这在今年的试题中体现更为充分,大多数的阅读题,不再是要求学生阅读单篇的文章,而是阅读成组的文章,有的两篇,有的三篇,或经典与诠释配合,或史述与史论结合,或材料前后相承,不断递进。比如新课标ⅱ卷的文言文阅读选了三段文字,分别节选自《史记?魏世家》《史记?留侯世家》和《论衡?非韩》,前两则材料是历史记述,一是“魏文轼干木之閭,而却强秦之兵”,二是“子房礼商山四皓,以消高帝之议”,第三则材料是史论,在两个史料基础上所发议论,三篇文章构成一个整体,引导学生厘清三个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,深入思考“力少则修德”的道理,这是对课标整合贯通理念以及教材群文阅读理念的具体落实。我作为教材编辑,更关注统编语文教材和试卷的关系,很高兴在试卷中看到很多教材的因素。几乎每一套试卷中,都至少有10处左右和教材显性或隐性的对应关联。比如说,“偷梁换柱”这道试题,选取的梁柱结构图,勾连统编高中教材中梁思成的《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》。再比如,文言文阅读第12题,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的字的理解,三套试卷一共是12个选项,几乎都和教材中实词的注释直接对应,有的甚至下延到初中教材的古诗文注释。还有文言文语句翻译,关键的采分点都在教材注释中出现过。如“出”“所以”“自立”“笃”“为之辞”“负”“犯”等,再如“贤干木之操”“高魏文之礼”中“贤”“高”的意动用法,其他题目选项中的“斥鷃”“蜉蝣”“鲲鹏”等典故,这些都和教材有直接的关联。
  三是稳中有进,试题总体平稳,但又有很多新意。
  例如,试题特别强调文本细读,学生需要对文本信息进行准确筛选和把握,提升了阅读的精准性要求,这对当下习惯碎片化阅读和粗略阅读的学生有非常正面的导向。再比如,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制方式灵活多样,强化了知识运用的考查,落实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要求。其中涉及“长句与断句”“语病”“修辞”“成语运用”“多义词”,等等。还有些题目很新颖,富于探究性,如新课标ⅰ卷第22题,提到汉语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——“恢复疲劳”,这种说法似乎不合逻辑,但又是一个常见的表达。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说法,比如说打扫卫生。怎么理解这种语言现象,需要学生进行探究。这种试题对于培养学生认识语言规律、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是很有利的。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很有创意,选了毛泽东同志的《论持久战》,这是非常经典的作品,里面体现的辩证思维、整体观念、前瞻视角,对学生看待问题、分析问题很有启发。试题命制引用习总书记“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、想问题”的论述,引导学生结合材料谈“看问题、想问题”对自己的启示,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,对于一线教学重视思辨能力培养,重视思维的广度、深度、灵活性、深刻性和敏捷性等品质,是一个很好的引导。此外,这也是跟统编教材的勾连,在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材中也有专门的经典理论著作单位的设计,引导学生解读经典著作,领悟思维方法。还有一个值得重点说说的是,全国甲卷和新课标ⅱ卷都考查了学生读图的能力,图和文字形成了非连续性文本,考查学生能不能看得懂图、能不能把握细节、能不能配合图片阅读文本。这和当下读图时代的学生真实的阅读生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。
  四是作文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理,具有很大的开放度,让学生有话可说。
  封闭内心、恐惧交流、让矛盾延续,是很多人,特别是青少年面临的问题。全国甲卷作文试题“真正的相遇”引导学生坦诚交流,学会与同学、家长、老师等正确相处。再有,就是贴近当下热点话题,比如新课标i卷的作文“答案与问题”,从当下非常热门的人工智能引入,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。
  陈志文
 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,教育考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
  今年试卷有六个特点。
  一是强调立德树人。
  有显性的,比如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《论持久战》和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“海洋命运共同体”,都是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体现;也有隐性的,比如全国甲卷的文言文阅读“三国之主各能用”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讲的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”是相通的。同时,三套试卷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体现。在三道作文题中有两道涉及科技,这显然是对“做好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加法”作出的回应。
  二是强调思辨能力考查。
  这是近几年命题一直都在坚持做的。试题强调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。新课标i卷的作文“答案和问题”提出一个非常有张力的话题,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给我们带来各种机会、解决了很多问题的同时,也带来很多新问题。人工智能发展的临界点是什么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等问题,都很有意思。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。新课标ii卷的作文“抵达未知之境”,则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充分调动想象力。
  三是强化对学习能力的考查。
  语文是基础学科,语文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,不能替代。语文不能只考文学,还要考查学生是不是能读懂、会表达。今年阅读使用了很多非文学类的素材,尤其是科技类的,紧扣当下的形势和环境,体现了对科技诉求的强化。这是从语文能力作为基本学习能力的角度去考查。语文不是文学,这是需要明确的,未来孩子们需要当科学家、工程师、医生,等等,当文学家的少之又少,我们不能把语文等同于文学。语言文字最重要的是表达,不是文学艺术,那是少数人的事情。
  四是贴近当下、贴近学生。
  试题中考了“探月”,这恰恰是近几天的新闻热点。全国甲卷作文题“真正的相遇”,主要谈人和人的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婉转与直接、坦诚的关系问题,特别切合现在年轻人的情况,有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交流习惯想一想。这样的试题是会打动年轻人的。
  五是题目大道至简,提问简单直接。
  各个模块的试题设问都没有绕弯儿,比较直白,学生在审题上不用花费太多时间。今年的作文题是我看到的最简洁的。例如,全国甲卷作文题共有48个字,新课标i卷共44个字,而且给出的材料都是直接点题,学生基本不会发生理解偏差,更不会跑题。大道至简,简洁明晰,值得去说,不用绕来绕去。虽然用字少,但试题对思维的要求却是比较高的,能够区分出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。我很喜欢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“答案和问题”,这道题充满张力,开放性强,学生可以写议论文,也可以写小说,每个角度都有发挥的余地。
  六是试题的开放性高,答案多元。
  通过给出多个答案示例的方式留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。只要学生回答得有道理,就可以拿到相应的分数。例如有试题的参考答案给出三点,但学生只要回答出来两点,就意味着能力水平达到考试要求,也可以拿到满分。这是对语文学科规律的尊重。
米乐官网app-mile米乐体育
高考语文

今日top10

热搜词

网站地图